当城市褪去白日的喧嚣,夜幕裹挟着风雨、冰雪等恶劣天气降临,道路上抛锚的车辆就像等待救援的 “孤岛”。此时,夜间拖车救援人员不仅要与时间赛跑,更要直面恶劣天气带来的重重挑战。在能见度极低的雨雾中、湿滑结冰的路面上,如何安全高效地完成拖车救援任务,成为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关键课题。
一、恶劣天气下夜间拖车救援的主要风险
(一)视线受阻与环境危险
夜间本身光线不足,再加上暴雨、浓雾、大雪等天气,能见度会大幅降低。司机难以看清道路状况、故障车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,这不仅增加了救援人员寻找目标车辆的难度,也让拖车作业过程充满未知危险。例如,大雾天气可能导致救援车辆与其他正常行驶车辆发生碰撞;暴雨积水可能掩盖路面坑洼、井盖缺失等隐患。
(二)道路条件恶化
恶劣天气会显著改变道路状况。暴雨会使路面湿滑,车辆制动距离延长;冰雪天气会让路面结冰,车辆极易打滑失控;大风天气还可能导致树木倒伏、广告牌坠落等,给拖车救援工作带来额外阻碍,增加救援难度与安全风险。
(三)设备与人员安全威胁
极端天气对拖车救援设备和人员安全造成威胁。低温可能使拖车设备液压系统、轮胎等部件性能下降;强风、暴雨可能损坏设备电子元件。同时,救援人员长时间暴露在恶劣环境中,容易出现身体不适,甚至因操作不便引发安全事故。
二、不同恶劣天气下的应对策略
(一)暴雨天气应对
提前做好防护准备:救援人员出发前,检查车辆雨刮器、车灯等部件是否正常工作,确保自身穿着防水衣物、防滑鞋,携带防水照明设备。
谨慎驾驶与现场作业:行驶过程中降低车速,保持安全车距,利用雾灯、近光灯提高能见度。到达现场后,在故障车辆后方适当距离设置警示标志,如反光锥、爆闪灯等,引导后方车辆避让。作业时,注意观察周边积水情况,避免车辆陷入深水区域。
合理选择拖车方式:根据故障车辆实际情况,选择合适的拖车工具和方式。若车辆涉水熄火,避免强行拖车,防止发动机损坏,可采用平板拖车进行运输。
(二)大雾天气应对
强化警示与沟通:救援车辆开启雾灯、示廓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,在雾中缓慢行驶。通过车载电台、手机等设备与故障车辆保持联系,明确具体位置。到达现场后,在更远距离设置警示标志,安排人员手持发光警示棒进行引导,防止其他车辆追尾。
精准定位与作业:利用 GPS 定位、地图导航等工具,结合现场环境特征,准确找到故障车辆。作业过程中,救援人员之间保持紧密沟通,采用手势、对讲机等方式传递信息,确保操作安全、高效。
(三)冰雪天气应对
车辆设备防护与改装:为拖车安装防滑链,检查防冻液、轮胎气压等,确保车辆在低温环境下正常运行。携带除冰铲、融雪剂等工具,清理作业区域冰雪。
缓慢作业与安全防护:在冰雪路面上拖车时,控制车速,避免急刹车、急转弯。救援人员穿戴防滑鞋套,在作业区域铺设防滑垫,防止滑倒摔伤。同时,注意车辆停放角度,防止因路面打滑导致车辆溜坡。
(四)大风天气应对
避开危险区域:行驶过程中,尽量远离广告牌、树木、高层建筑等易被风吹倒的物体,选择宽阔、稳固的道路通行。到达现场后,评估周边环境安全性,如发现存在安全隐患,及时与车主沟通,转移车辆至安全地带。
固定车辆与设备:在大风天气下进行拖车作业时,确保故障车辆和拖车设备固定牢固,防止被风吹动。使用绳索、链条等工具对车辆进行二次固定,作业人员注意自身站位,避免处于易被吹倒物体的下方。
三、保障夜间拖车救援安全的综合措施
(一)人员培训与应急演练
定期组织救援人员参加恶劣天气下的安全作业培训,学习应对不同天气状况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。开展应急演练,模拟各种恶劣天气场景,提高救援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团队协作水平。
(二)设备维护与更新
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制度,定期对拖车救援设备进行检查、保养和维修,及时更换老化、损坏的部件。根据实际需求,引进先进的救援设备,如具有更强防滑性能的轮胎、高亮度的照明设备等,提升救援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。
(三)信息共享与预警机制
与气象部门、交通管理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,及时获取恶劣天气预警信息。提前做好救援准备工作,合理安排救援人员和车辆。同时,通过广播、短信、社交媒体等渠道,向公众发布道路通行和救援服务信息,提醒驾驶员在恶劣天气下谨慎驾驶。
在黑夜与恶劣天气交织的道路上,每一次拖车救援都是对专业能力和安全意识的考验。掌握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法,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,不仅能保障救援人员自身安全,更能及时为受困车辆和人员带来希望,守护道路交通安全的生命线。